昆山的玉碎技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具有很高的价值

小编 游戏攻略 112

昆山的玉碎技能是昆山玉雕的招牌之一,也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——昆山巴林石雕刻工艺的核心。

据《周礼·考工记》记载:"凡攻玉之始,必先以 ? 磨砥砺其表里,使光洁温润,无疵无隐"。

可见,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,我国古代工匠就掌握了玉石加工的技术,并逐渐形成了"琢、磨、刻、镂、镶"等技艺流程。

到了清代乾隆年间,"昆曲"成为宫廷戏曲,昆腔也成为了国剧,而作为昆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玉器制作,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

在清乾隆时期,苏州地区聚集了全国70%以上的玉器生产工匠和90%以上的玉器设计人才,其中最著名的有张希黄—号二泉、陆子冈、杨璇、顾二娘等人。

他们制作的玉器不仅精美绝伦,而且种类齐全,包括摆件类、挂件类、佩饰类和文房四宝类等。

由于当时这些匠人长期生活在苏州地区,所以就把他们的技术称为"苏作",也就是现在的所谓苏帮。

后来,随着清朝的衰败,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,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,经济凋敝,民不聊生。

昆山的玉碎技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具有很高的价值

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许多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艺人纷纷改行。

于是,原本由苏州地区的制玉匠人创造的这一传统技艺便渐渐失传,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。

目前,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这种技法并不算高明,但事实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。

首先,从材料上看,玉石本身是一种非常坚硬且密度大的物质,因此用普通的工具很难将其打磨至光滑细腻的状态。

其次,由于硬度大、密度高、韧性好的特性,玉石本身的质地也非常紧密。

因此,如果使用普通刀具进行切割的话,就会很容易将玉石表面划伤。

而采用这种特殊的技法之后,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。

最后就是利用玉石自身的韧性和硬度,通过反复地打磨来增加它的摩擦系数,从而使得它在被撞击后不容易破碎。

此外,经过多次打磨之后的玉石还会变得十分圆润、光亮、润泽。

可以说,正是有了这样的技巧,才能使得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同时也让一件普通的石头拥有了极高的收藏价值。

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呢?

因为这种技法的产生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,而是古人们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出来的经验。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  • Refresh code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