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技能,包括语言技能、非语言技能以及动作技能等,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。
1.语言技能
(1)讲解。这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行为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,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或形象。
(2)谈话。谈话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。通过交谈,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,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;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,及时纠正错误;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。
(3)提问。提问是启发思维、引导探索的有效方式,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、主动参与的重要方法。课堂中的提问一般分为两种:一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,二是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。前者称为"启发性问",后者叫做"讨论性问"。
(4)板书。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中心,把文字书写在黑板上的过程。板书要清楚明了,重点突出,形式活泼多样,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2.非语言行为
(1)面部表情。面部表情是最为直观的体态语。它不仅能够反映教师的内心活动,而且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。在课堂上,教师应尽可能地保持微笑、愉快、亲切的表情状态。
(2)眼神接触。眼睛与眼睛之间的相互注视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沟通,它能传递出许多重要的信息。上课时,老师一定要多与同学们进行目光交流,这样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、学风环境,又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。
(3)手势动作。手势是指用手做出的各种示意性的动作。如鼓掌、挥动胳膊、点头等等。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,往往比说话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,从而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。
3. 动作行为
(1)示范。示范是教师指导、引领、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之一。为了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、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内容,老师在授课前通常都会做一番演示,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。同时,也便于他们模仿和学习。
(2)练习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、加深、扩展的过程。通过练习可以使新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,从而提高学习能力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老师必须重视对课后作业的设计、批阅、反馈工作,并做好个别辅导工作。
4. 态度和行为
(1)热情的态度。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。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,就会表现出一种强烈、积极的情感体验。这种情感的流露会使人感到愉悦,并促使人们做出一些积极反应。比如,一个喜欢体育的人会对体育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,而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则不会如此。同样道理,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也会对教育充满激情。
(2)尊重的态度。尊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人格、权利及价值取向的一种肯定态度。它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部表现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