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
在古代有种职业叫“牙商”,猜一猜是做什么的
中介服务。
牙商是商业活动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。在古代,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时,由于信息匮乏、知识有限,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,由于互不相让,交易往往失败。于是,专司居间业务的牙商便应运而生。
牙商的起源和发展
牙商起源很早,汉代称说合牲畜买卖的牙商为“驵会”。唐朝发展到各种买卖,有“牙郎”、“牙侩”、“牙人”、“牙子”等名称。
唐末以后,营业范围扩大,牙商众多,才有行会组织“牙店”,或称“牙行”,负有代官府监督商人纳税之责任。明代有官牙、私牙之别。官牙由政府指定,私牙也须政府批准并取得印信文簿后始得营业。
据《清会典》记载,清代“凡城庙衢市,山场镇集,舟车所凑,货财所聚,择民之良者,授之帖以为‘牙侩’,使之辨物平价,以通贸易。”清代严禁州县滥发牙贴,禁止私立牙行。牙行所领凭证称为“牙帖”。到了近代,牙商又称“经纪”。
古代的“牙行”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行业
分类:商业/理财
问题描述:
香港电视剧《骗中传奇》中讲道的“牙行”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行业?好像是专门为客户分辨产品真假的。
解析:
牙行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。先秦及汉代,贸易中介人称驵、驵侩,唐五代称牙、牙郎、牙侩,宋元明清又有引领百姓、经纪、行老之称,一般称之为牙人。明代嘉靖(1522-1566)时始称行,1523(嘉靖二年)制定的市场法中已有“牙行”一类,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,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,称为“牙帖”。领帖需交纳帖费,连同每年所纳税银,统称牙税。明崇帧《长沙府志》卷5有“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,而靛行倍之”的记载。清沿明制,最初严格限定开户额度,由户部统一印制牙帖,由各省布政司统一发放。持帖经营的牙人不许跨市集、跨品种经营。明末清初,湘北地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,长沙城外的市镇墟集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。牙人开始充当商人收购业务的中介人,市集上的牙行数量剧增。长沙城外,1726年(雍正四年)有粮食、鱼、煤炭、白炭等牙行35家;至1817年(嘉庆二十二年),新增牙行60家,其中有盐行、茶麻行、纸行、靛行、铁行、石灰行、枯饼行等。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发展。1772年(乾隆三十七年),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,其中经营粮食的门摊最多,占85%,其余还有土果铺、靛纸铺、香饼货铺、姜瓜货摊、杉木货摊、铁锅钉货摊等。1858年(咸丰八年)汉口开埠后,长沙牙行增长更快,至1867年(同治六年)发展到100家,包括粮食行、茶麻行、鱼行、纸行、靛行、铁行、盐行、白炭行、煤炭行、帽行、牛行、石灰行、土果行等10多个行业。许多牙行由城外市集移至城内,如土果行集中在今下河街一带,粮行集中在今草潮门一带。1908年(光绪三十四年)取消了牙帖的限额,牙行设立日益增多,到1941年长沙注册登记牙商时,尚存337家。
长沙牙行按经营方式不同大致分为3种类型。一是专替卖方代理的牙行,通常有较大的仓库和栈场,服务设施完备,如粮行、渔行等。牙行常利用买卖双方不熟悉市场行情的情况,从中牟取额外利润,如货末脱手,卖主急需钱用时,牙行可放高利贷,当货售出后又不及时付款,以图利息。二是专为买方代理的牙行,一般与买方订有契约,订明品质、价格、数量、交货日期等,既大量预收货款,以图利息,又靠压级压价、大秤进小秤出等手段获取暴利。三是代购代销兼营的牙行,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,从事代购代销经纪业务,有的还自营购销,获利颇丰。
明清两代,牙行的存在对促进地方土特产的购销起了重要作用。如清光绪《湘潭县志》载:“明代青靛贸易较发达,衡山、酃县、茶陵、攸县、湘乡等地所产青靛都运此销售,客商携万金、千金或十百金争相采购。”1911年(宣统三年)《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》也载:“宝靛上出洞口,下达三湘、资江一带”,“长(沙)、宝(庆)两府,贩靛之人络绎不绝。”土靛的长途贩运活动就得益于长沙、湘潭两地的靛行。可见,牙行的存在具有双重作用。一方面,农民和手工业者不熟悉市场行情,牙行居间介绍,有利于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。在长途贩运贸易中,客商的收购和推销,通过牙行可克服民情地情不熟的弱点,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。另一方面,牙行在民间贸易中,把持市场,有的从中行骗,伤害买卖双方的利益。牙行抽取行佣一般按行规抽取其货款的3%,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,经纪人采取各种手段获取非法收入,如计量欺骗,多进少出,买青放帐,高利盘剥,骑盘(卡买卡卖)、避盘(议价时不使卖买双方知道,从中渔利),欺行霸市等。有的牙行还包揽运输、报关,货物不经牙行联络,不能通行,出现了所谓“报关行”。有的牙行不仅自备馆舍、仓库,且有雄厚的资金并雇用各种专业人员,按分工代客收购。随着收购、批发业务的扩展,有的牙行还自办收购业务,牙行与商行趋于合一。
汉口开埠后,牙行发生分化,有的转化为买办,有的受近代商业的排斥,转营货栈业。但在长沙城外的小市镇和广大农村墟集,牙行仍有很大势力。
房牙是什么意思
房牙是古代的职业名称,古代的“房牙”其实就是现代的地产中介。
一、房牙的由来
房牙究竟出现于何时,已很难说得清,它从“牙商”延伸而来。汉代已有牙商,不过那时叫“节驵侩”,“侩者,会合两家交易者;驵者,其首率也”,最早是牲畜市场上做撮合交易的。
唐代,给这号人起了个新名,叫牙郎或牙人。这样的称呼据说有两种可能:一是牙乃互地误写,古代这两字写法相近,互郎被错写成牙郎;二是说这号人都是识别牲口年龄的高手,只要瞧一瞧牲口嘴里的牙齿,便心中明了。不管咋说,反正他们是吃中介买卖这碗饭的。
明朝,商品经济萌芽发展,商品买卖兴隆。牙商随之发展很快,竞争加剧,官府也加入进来,形成官牙和私牙的区别。参与这一行当,要向官府领取执照(牙帖),缴纳税金(牙帖费),行业有协会(牙行),每隔几年官府还要办年检。
历代对房地产交易都管理严格,不允许私下买卖,交易双方必须用官方认可的契约签订格式合同,有相应的“中人”担保,交纳契税,衙门登记。完成这一系列严密的程序,要熟知其中的“规矩”,这对难得涉足该领域的买卖双方是件难事,央请行家房牙参与,可以省心不少,交易不会出纰漏,不留后遗症。
因此,房牙在房地产交易活动中,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
二、房牙的职责
房牙既然做的是房地产交易的中介工作,与现在的中介公司区别在哪里呢?区别在于,两者做的事情不一样,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。
中介的功能单一,物色到待售的房源,张罗贴广告、发消息,有买房的客户来,便跑腿牵线,撮合成交,自己从中得到佣金。
房东要做的事,多了去了,它兼有中介、评估和登记代理三大功能,更重要的是,他还要监督交易双方照章纳税,属于半个公家人。
具体来说,房牙相当于房产经纪人、房产评估师、不动产登记代理人和税务稽查员这四种职业的混合体。他们除了当说合、促成交易,还要在签订房契中与买卖双方共同议定房价,房契签订完了,由他们负责去衙门上税、盖章、备案、取回执,这一套活儿全由房牙完成。
为了出色完成使命,房东必须在交易契约上签字画押,以示慎重,出了问题不能推诿。如嘉庆二十五年(1820)扬州便益门外城河边李姓绝典给何姓的契约中,白纸黑字,由名叫管荣昌的官牙画了押。
清廷特别倾心让房牙负责代缴税款,规定:“税例每两以三分为准,一示房牙知悉,如不勒令投税,定行重责枷示。”代缴房产交易税,是房牙不容推卸的责任,包庇不办,房东要承担法律责任的。
关于房牙子:
1、释义:以说和房产买卖或租赁为职业的人,出处《儒林外史》。
2、出处:
在康熙时期,南京老城南到处都是房产中介。《秦淮文物史迹录》中记载,四周全是房产中介所。那时的中介叫做房牙子,负责帮人换房、买房、借房、租房。
《儒林外史》里提及了这里的河房,“当下走过淮青桥,迟衡山路熟,找着房牙子,一路看了几处河房,多不中意,一直看到东水关。这年是乡试年,河房最贵,这房子每月要八两银子的租钱……当下房牙子同房主跟到仓巷卢家写定租约,付了十六两银子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七回:“鲍廷玺次日同王羽秋商议,叫了房牙子来,要当房子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三回:“迟衡山路熟,找着房牙子,一路看了几处河房,多不中意。”
古代牙行是什么职业
古代的牙行称之。为中介也就是现今中介公司。古代的中介又为何称作牙行。乍一看以为是和牙齿相关,实则一点关系都没有。对于这个"牙"字的来源也有三种说法。第一种说法是"牙行"本叫做"互行","互"有互助的意思,但是在唐朝时"互"与"牙"的写法相似,"牙"实则为"互"的误写,但是大家也都习惯这么叫了,所以"牙行"这个名字也就留了下来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